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 列印
  • 回上一頁

國衛院以實證與數學模型 驗證台灣的防疫成效

  •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
  • 建檔日期:109-10-22
  • 更新時間:109-10-26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另稱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已造成三千多萬人感染,死亡人數破百萬人,歐美醫療體系幾近崩潰,各種行動限制對於各國之經濟更有莫大之衝擊。然而台灣未實行大規模封鎖行動,維持正常上班上課與各種經濟活動,至今無大規模疫情爆發,醫療體系也仍能正常提供民眾服務,顯示台灣的防疫政策正確而有效,獲得世界各國高度肯定。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與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合作,利用真實數據與數學模型證實,良好的邊境管控,詳盡的疫情調查,確實的隔離與檢疫,以及民眾遵行防疫措施,為台灣抗疫四大支柱。台灣也對世界各國提供各項協助與經驗分享,期望幫助各國盡快從疫情的陰霾中走出。

      在鄒小蕙副研究員與郭書辰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的數學模型中,若將境外移入病例由40人減至5人,防疫效果增加2.7倍;疫調周全度由40%增加到90%,防疫效果增加7倍;台灣採用有風險就隔離的策略較僅隔離有症狀者增加28.3倍的防疫效果;而民眾遵行防疫措施將R0(基本傳染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從2.5降至1.5,增加了1.9倍的防疫效果,同時也降低了流感、腸病毒等流行病的傳染率。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及9月分別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及《Contemporary Clinical Trials》。

      台灣在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中,承受了73人死亡的慘痛教訓後,嚴謹地修訂傳染病防治相關法令,配合健保、移民及海關系統資料,在COVID-19疫情爆發早期即針對流行區域進行邊境管制,攔截可能的感染者,搭配完整的隔離檢疫措施,並對所有確診病例進行詳盡的疫調,才能有效地截斷傳染鏈。數學模式中顯示邊境管制可以減少初始感染者的數量,境外移入病例由40人減少到20人,防疫效果可以增強1.7倍,如果減少到5人,防疫效果則增強到2.7倍。把疫調周全度40% (10個接觸者可追蹤到四個)增加到60%,防疫效果增加2倍,周全度增加到90%,防疫效果則可增強7倍。

COVID-19剛爆發時,無症狀者的傳播角色尚未明朗,在取捨人身自由與傳染病傳播可能性後,各國隔離檢疫策略可以分三大類:
第一種:只隔離有症狀者
第二種:隔離有症狀者,而無症狀者靠篩檢策略檢出後隔離
第三種:只要有風險就隔離(有症狀、無症狀全部隔離)

      台灣在初期即料敵從嚴,採用第三種策略,而國衛院數學模式顯示第二種策略的防疫效果較第一種強3.5-12.3倍不等,端看能找出多少無症狀病患而定,但台灣策略(第三種)較第一種強28.3倍,隔離者在篩檢後確認未染疫才可解除隔離,大大降低傳播的可能性。

      民眾廣泛地理解每個人都需要為防疫負責,也是台灣經驗成功的一大因素,在疫情發生一開始就落實防疫措施,因此可以把基本傳染數R0減低,R0從2.5降到2,防疫效果可以增加1.6倍。如果R0降到1.5,防疫效果則增加1.9倍。而強調個人衛生的防疫措施,同時也讓其他流行病的傳播率明顯降低,利用流感與腸病毒病例變化的實際數據發現,流感病例減少七成(73%),腸病毒病例則減少九成(90%)。

      國衛院利用數學模型證實台灣成功的抗疫經驗,不只讓世界看到兼顧人身自由與傳染病防治的可能性,同時也展現台灣在公共衛生與生技醫療方面的專業軟實力。面對歐美因陸續解除封鎖開始的第二波、第三波疫情,在疫苗與治療藥品問世之前,持續維持社交距離與良好的衛生習慣,遵循防疫措施就是保護自己和保護台灣最好的方式。


※研究論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