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 列印
  • 回上一頁

膽道閉鎖簡易篩檢法 台灣創舉 嘉惠13國 10年有成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 建檔日期:103-10-14
  • 更新時間:103-10-14
台灣每20萬名新生兒中,約有30-40人會有膽道閉鎖的狀況,容易造成肝硬化,若不治療,可能在2年內會失去生命。國民健康署自2004年起全面推廣「嬰兒大便辨識卡」, 10年來約有200萬個新生兒使用過這簡易篩檢的辨識卡,有300位新生兒(佔全國膽道閉鎖症兒童325位的92.3%)透過此辨識卡發現異常並接受確認診斷為膽道閉鎖症,備受國際肯定。
遠嫁日本的台籍媽媽吳心之女士的小孩,因罹患膽道閉鎖,未提早篩檢發現,導致膽汁滯留損壞肝臟,最後終致換肝。但,吳女士她發現台灣的國民健康署早在國?全面推廣「嬰兒大便辨識卡」,反觀日本卻不重視,於是便與幾位日本媽媽成立病友會,並透過醫師協助,開始以台灣的成功經驗,向日本國會議員等單位陳情,歷經3年努力,終於在兩年前讓日本厚生勞動省將大便辨識卡納入日本的母子手冊推廣。吳女士特別自日本寄了感謝信來台灣,並提到「日本是先進國家,但在治療膽道閉鎖上,正向台灣學習當中」。
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呼籲,父母及主要照顧者應該善用兒童健康手冊內的9色大便辦識卡,並愈早仔細觀察比對寶寶大便的顏色愈好!如發現寶寶持續有黃疸、大便呈淡黃色或灰白色,或比對大便辨識卡為1至6號的不正常顏色,或顏色介於正常與不正常之間,就可能有膽道閉鎖的狀況,應儘快就近找兒科醫師接受進一步的確診及治療,切勿延誤病情,失去治療最佳時機。另外,國民健康署亦設有「嬰兒大便辨識卡」諮詢中心(諮詢電話為02-23820886),提供大便辨識卡的使用疑問、嬰兒大便顏色及黃疸消退時間等問題之諮詢服務,消除家長恐慌,宣導大便顏色識別的重要性,協助膽道閉鎖兒童獲得適切診療,每年約提供2,000通諮詢服務。


嬰兒膽道閉鎖現形大利器-嬰兒大便辨識卡
根據統計2004-2013年台灣新生兒罹患膽道閉鎖比例約為1萬分之1.6,這是一種新生兒漸進性的膽道病變,其病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是產前感染、胚胎發育異常等因素引起,造成嬰兒膽道不通,膽汁鬱積於肝臟內,進而造成肝硬化、需換肝,甚而嚴重者致命。
邱淑媞署長表示,因膽道閉鎖症者臨床常見黃疸、灰白便或淡黃便及肝腫大等症狀,因此,國民健康署自2002年起與同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財團法人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的台灣大學張美惠教授,共同研發世界首創的「嬰兒大便辨識卡」篩檢工具,並成立「嬰兒大便辨識卡」諮詢中心,提供大便辨識卡的諮詢及自我檢查之推廣,並於2004年全面推動,將大便辨識卡放入兒童健康手冊內,方便所有新生兒照顧者比對新生兒大便顏色,並於2006年建立世界第1個全國性膽道閉鎖篩檢通報機制,並鼓勵醫療院所醫護人員在嬰兒滿30天大就診時,再次向爸媽或主要照顧者詢問寶寶的大便顏色結果,或直接索取寶寶的大便檢體給予辨識;如發現異常時,並協助轉介確診及通報給「嬰兒大便辨識卡」諮詢中心,提供諮詢及後續追蹤,以免誤認顏色而延誤治療黃金時機。

早期發現 早期診斷 有效提升存活率
依據張美惠教授2008年發表於Hepatology期刊,引用某醫學中心統計1976至2000年未施行篩檢前,國內膽道閉鎖兒於出生60天內接受葛西式手術的比率為35.6%;2004年全面推動篩檢後,自2004年至2013年60天內接受葛西式手術的比率,提升至65.8%。另外,在長期追蹤2008年接受以大便辨識卡篩檢,發現的膽道閉鎖症個案的5年原肝(未換肝)存活率,更由實施篩檢前(1999-2000年)的 37.5%,提升至到實施後(2002-2005年)的64.3%,此外,5年總存活率,更從55.7% 提升至89.3%!此成果並獲致刊載於世界肝臟學排名第一的期刊(Hepatology)撰文肯定。邱淑媞署長表示:這10年間國內陸續接獲來自各國的醫療專業人士及學者索取國民健康署授權引用此卡於該國推廣使用或研究教學用,其中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瑞士、荷蘭、阿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以色列及墨西哥等13國,提升了台灣國際醫療照護形象及能見度。
九色黃金卡,挽救寶貴新生命!
12歲許小弟在出生24天大時,被媽媽發現膚色偏黃、大便呈現淡黃色,經比對大便辨識卡發現異常,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也發現看不到膽囊,懷疑有膽道閉鎖,膽紅素比值持續升高,所以在出生滿兩個月前開刀治療,持續在醫院定期追蹤。許小弟在爸媽細微呵護及照顧下,現在已長成一個個性活潑、好動,在學校各項成績及活動表現優秀的小六學生,是老師及同學眼中善解人意、人緣好的學生。
邱淑媞署長呼籲全國兒童照顧者及醫護人員共同關注嬰兒「大便辨識卡」對篩檢膽道閉鎖的重要性,一起守護所有新生兒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