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 列印
  • 回上一頁

避免民眾重複受檢,健保署推行重要檢驗檢查項目結果共享制度

  • 資料來源:中央健康保險署
  • 建檔日期:106-06-05
  • 更新時間:106-06-05

為避免民眾重複受檢,既浪費醫療資源,也可能對身體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健保署今(5)日表示,該署正推行重要檢驗檢查項目結果共享制度,在尊重醫師醫療自主性的前提下,若有重覆檢驗檢查過多之案例,將列為專業審查之立意抽審重點,也呼籲民眾配合醫師的處置,不要四處「逛醫院」。

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民國105年健保支付檢查項目點數的前廿大排名,總計費用支出達688億點,其中以電腦斷層造影花費最多,支出92億點,其次是超音波檢查,支出90億點,磁振造影支出58億點(詳見附表)。以電腦斷層造影之歷年費用趨勢來分析,從87年的31億點到105年的92億點,成長比率達196.7%;磁振造影在同期也從13億點增加到58億點,成長346.1%;血液生化檢查則由72億點增加到199億點,成長176.3%。

健保署李伯璋署長表示,去年12月,健保署首次針對健保特約院所執業之西醫師,進行滿意度調查,醫師對健保表示滿意(含非常滿意)達3成,認為普通為3成1、不滿意(含非常不滿意)近3成9,另有高達8成6的醫師認為「民眾浪費醫療資源及藥物」,這也是未來健保制度要尋求改革的方向。

健保醫療支出從民國87年的2,520億點到105年的5,933億點,成長2.4倍,其中,門診費用成長1.4倍;住院費用成長1.2倍。但以每年每位門診病人平均就醫次數來看,在不含中醫、牙醫就診人次,過去這些年都維持在12到13次左右,只有在92年SARS疫情來襲那一年才降到11.77次。換言之,在就醫人數、就醫人次、平均就醫次數維持在一定數值下,每年整體醫療費用是持續攀升,而且每人次就醫的平均費用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李伯璋署長說,就醫療經濟學而言,人口老化、慢性疾病增加與新藥新科技不斷進步,都會讓醫療費用支出合理上升,但除了這些外在因素外,是否還有其他因素是造成健保醫療支出繼續飛漲?他以健保大數據進行資料分析,果然發現過去這這些年來健保支付藥費、治療費、檢查費、治療處置費、放射診療費的成長幅度驚人,值得醫界與社會大眾共同省思。

以民眾就醫最常見的檢驗、檢查為例,許多病患到醫療院所看病,各醫療院所就會做一系列的生化檢驗、影像檢查,這些花費積少成多,每年的支出都高達幾百億元,若不針對這些不必要的檢驗檢查採取有效管理,勢必對健保財務帶來沈重的負擔。

為促使醫療資源合理分配,健保署正積極推動「重要檢驗檢查項目結果共享制度」,透過健保署建置的健保雲端醫療系統,當病患前往特約醫療院所就醫時,只要插入健保卡完成認證後,醫師的電腦螢幕會有主動提醒功能,在警示視窗出現該病患最近6個月內曾接受的檢查(驗)項目以及最近1次受檢日期。

健保署指出,這項檢驗檢查的提示視窗,已於5月25日上線,醫師還可透過VPN進一步查詢病人檢驗檢查記錄及結果,作為衡量是否需再次檢查之參考,基本上會尊重醫師醫療自主性,但如果重覆檢驗檢查有過多之案例,將列為專業審查之立意抽審重點。

鑑於過去歷經幾次健保保險費率及部分負擔的調整,但這筆收入似乎未真正反應在支付醫療人員的勞務收入,以致出現「血汗醫院」、「血汗護理」之名。李伯璋署長強調,唯有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方能促成醫療與健保資源做更有效率的分配,一方面減少醫護過勞,二方面則讓辛勞的醫護人員獲得回饋,營造快樂的工作環境,從而為2300萬全體民眾提供更好的醫療照顧。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