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 列印
  • 回上一頁

臨床指引面面觀,骨鬆治療有撇步「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出爐了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 建檔日期:100-11-23
  • 更新時間:100-11-23
國內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有福了!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結合國家衛生研究院、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台灣實證醫學學會以及相關專家學者等,透過實證醫學方式,制定出「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內容從骨質疏鬆症的病理生理學、流行病學、診斷及追蹤以及非藥物類和藥物類的預防與治療等,歸納出符合台灣實際可行的臨床建議及治療方式,以提供臨床醫護人員有關骨質疏鬆症之預防、診斷及治療的參考,使醫療服務更有效率,也讓骨質疏鬆症患者能藉此得到更好的照護。
衛生署署長邱文達表示,這本指引研製過程,號召了國內骨質疏鬆症重要的相關專業醫學會,並動員了各大醫學中心近25位與骨質疏鬆症診療照護相關的各領域專家,耗時一年,召開大大小小不下數十場的工作會議,結合產、官、學、研及病友與民眾團體的努力,完成這本以實證醫學方法發展成的「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而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亦說明,未來健康局也會依據國內外醫療發展情形及法規政策,定期進行回顧,讓指引能在醫療技術快速進步的發展下更具參考價值。
50萬左右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正遭受骨質疏鬆的威脅
國民健康局98年針對20,927名15歲以上國人所做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有7.6%經醫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男、女比率分別為4.6%、10.5%,女性明顯高於男性,並隨著年齡而增加。前述調查結果亦發現,在骨質高峰期(30歲以前)的骨質疏鬆情形,男、女均低於1%;但30歲以後骨質逐漸減少,到了50歲以後骨質流失更形嚴重,75歲以上老人將近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疏鬆比率亦高達20%~35%(表1)。
骨質疏鬆症患者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會造成骨折,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患者過去一年跌倒次數平均都在2次以上,比沒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跌倒次數來得多(表2),在骨鬆和跌倒的加成效應下,容易發生跌倒、骨折、住院、失能等不良預後,不僅增加整體醫療耗費與社會公共健康照護體系之負擔,骨折的老人長期臥床的結果經常併發感染而造成死亡。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民國99年年底,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為2,487,893人,佔全國總人口數10.74%,以20%的老人骨質疏鬆盛行率估計,約有50萬左右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正遭受骨質疏鬆的威脅。
過輕、過重、肥胖,容易有骨質疏鬆問題
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過重、肥胖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根據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過輕、過重、肥胖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表3)。健康局建議民眾,維持理想體重,不但可以減少骨質疏鬆問題,同時也可以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當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式=(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公尺)2] <18.5或BMI≧24,就要注意維持及控制自己的體重了!
飲食、運動與防跌,骨質有保固
國民健康局提醒民眾年輕時儲存骨骼「骨本」,平常多攝取牛奶、起司、豆腐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避免過度飲用咖啡、適度曬太陽、避免熬夜,多從事走路、慢跑、爬樓梯、啞鈴操(雙手拿約0.5~1公斤的啞鈴或同等重量的罐頭或砂包代替,但必須是握得牢的)等具有與應力對抗的負重式運動,過程中骨頭藉著增加骨質密度以幫助與應力對抗,肌肉骨骼可以獲得訓練,降低骨質疏鬆症發生的機率。民眾一旦證實罹患骨質疏鬆,仍需養成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應提高警覺,慎防跌倒,以降低骨折發生的機會。
在指引付梓之際,國民健康局特別在11月23日上午召開記者會,邀請到國衛院郭耿南教授、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楊榮森理事長,向社會大眾說明指引的發展過程及目的,表達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和治療在臨床上的重要性;另外長期以來關心女性健康議題的台灣女人連線代表也出席此次記者會,共同呼籲醫療機構與民眾重視骨質疏鬆的預防與治療。
「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將發送至各縣市衛生局所、署立醫院及醫學中心,提供全國保健醫療工作人員有關骨質疏鬆症之預防、診斷及治療的參考。此外,為了讓民眾及醫護人員能更多元廣泛的使用,在國民健康局網站(www.bhp.doh.gov.tw)、健康99衛生教育網(www.health99.doh.gov.tw)均提供電子書及免費下載,歡迎國人踴躍下載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