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 列印
  • 回上一頁

「空氣品質與健康」國際研討會 借鏡各國觀點經驗,提昇國家空氣品質

  •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
  • 建檔日期:106-10-17
  • 更新時間:106-10-17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於今(2017)年10月17日,假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空氣品質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就空氣品質與健康相關議題,與國際先進國家進行交流討論。

空氣品質對健康影響之相關議題在全球均受到高度關注。影響空氣品質之來源更是十分複雜,包含交通、石化工業、發電、生質燃燒、冶煉、燃煤、及自然非人為的來源等。此次會議邀請到歐盟(瑞士)、美國、澳洲、韓國及我國公共衛生、環境醫學與氣膠科學等領域的多位國際知名學者,以環球觀點、各國在地經驗共同研討空氣汙染物、氣候變遷對健康衝擊之議題。期盼藉由此次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促進國內外對於「空氣品質與健康」相關議題的研究動能,並借鏡各國在地研究與國家環保與衛生政策制訂經驗,提昇國家空氣品質,增進全民健康福祉。

首先由瑞士Swis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SPH+)院長,同時為「歐盟空氣污染世代研究」(ESCAPE)主持人Nino Künzli開場,講題為「空氣汙染與健康:連結科學與全球政策」,分享該機構於過去30年來,在環境空氣汙染與民眾健康研究上多項獨到之見解及證據,以及如何從一系列之科學證據,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多項國際衛生政策制定,演講中將提供空氣汙染對健康影響之新發現,並提出從地區到國際觀點之健康政策需求。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亦為美國加州環保署的空氣汙染委員會(Air Pollution Board)專家John R. Balmes分享「加州氣候變遷減緩與空氣品質之整合」研究經驗。藉由限制汽車排放、提升再生能源、發展社區永續策略、限制郊區發展、採用低碳燃料標準和增進能源效率等政策介入手段,迫使加州地區達到氣候變遷減緩與空氣汙染減量等雙贏之局面。

除兩位國際重量級學者外,大會亦邀請國立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蔡朋枝特聘教授,分享「居民PM2.5暴露時間與空間變異之評估與整合」,演講中提出如何同時描繪居民PM2.5暴露時間與空間變異之方法學,及提高居民長期PM2.5暴露評估之準確性。接下來由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李崇德教授,分享「不同事件對於PM2.5化學組成特性之影響」。

當日下午之演講,由新南威爾斯大學公共衛生與社區醫學學院Bin Jalaludin教授,分享「天然農林火災回顧」,由於該災害之不可預期且無國界限制,每年約造成全球33.9萬人死亡,且所產生的微粒汙染與其中之化學成分,更是對民眾健康有嚴重影響。緊接著由南韓首爾大學公共衛學院Ho Kim院長,分享PM2.5與其組成對「心血管和呼吸道急診之影響」,並提出相關公共衛生政策制訂之參考。包括將環境健康問題獨立立法之重要步驟。

國內學者部分,由國立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鄭尊仁教授,分享「環境微粒之吸入毒理學:心血管毒性與其他」研究,以健康大鼠模式長期低濃度(13μg/ m3)暴露於台北地區細PM2.5,觀察大鼠在不同器官的組織發炎,與肺氣腫、主動脈壁增厚、心肌炎、腎小管病變等。另外,亦發現微粒的慢性暴露對胰島素抗性及中樞神經的影響,提供了微粒空氣污染物導致糖尿病及阿茲海默症等相關疾病的致病機轉。最後,由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黃嘯谷特聘研究員,分享「氣喘在環境暴露與疾病之關係」,提及成年人發生氣喘與環境暴露之間的機制。從臨床、流行病學及機制研究等,證實環境化學污染物的暴露可能增加或誘發免疫系統和組織常駐細胞反應。

本次研討會將提出空氣污染物尤其如國人最擔心之PM2.5之健康效應,與空氣污染標準之制定與調整方針等。對我國目前面對空氣污染之問題,以國際觀點提供重要的方向。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