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管制署召開「mcr-1抗藥性基因流行現況及因應作為專家會議」,降低抗生素抗藥性威脅

  •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 建檔日期:105-04-28
  • 更新時間:105-04-28
去(2015)年11月中國大陸首度發表在食用動物、肉品及人類等檢體中均檢出新型抗藥性基因mcr-1(plasmid- mediated colistin resistance),由於帶有mcr-1抗藥性基因的細菌能對後線抗生素colistin產生抗藥性,若未有效防範,可能導致無抗生素可用的困境。因應該抗藥性基因對我國的潛在威脅,疾管署今年4月27日特別召開專家會議,由台大醫學院張上淳院長擔任主席,邀集國內多位感染管制學者專家,及國家衛生研究院、農委會及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等相關單位,共同就mcr-1抗藥性基因流行現況及防治作為進行討論。
  疾管署表示,雖然mcr-1抗藥性基因在人類病人的檢出率甚低,且未有因此而死亡的個案傳出,但評估mcr-1抗藥性基因易於傳播的特性,會中決議以多方管道加強監測mcr-1抗藥性基因、強化醫院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感染管制措施,並由與會相關單位落實因應作為及相關研究,以了解mcr-1抗藥性基因在台灣的流行現況,避免抗藥性微生物之產生及傳播。
  另根據相關文獻顯示,迄今已有歐美亞非4洲多個國家陸續發現mcr-1抗藥性基因,顯示該基因已跨菌種、跨物種,甚至跨國傳播。疾管署於去年中國大陸首度發表相關文獻後,即針對該基因對台灣的風險,提出「mcr-1抗藥性基因流行現況之風險評估報告」,要求相關單位強化mcr-1抗藥性基因監測、落實抗生素合理使用及感染管制措施,以降低抗生素抗藥性對我國的威脅。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已是全球最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抗藥性微生物感染不僅會增加治療之困難,延長住院時間,耗費醫療資源及經濟負擔,對國民健康影響甚鉅。疾管署呼應世界衛生組織及歐美國家之防治策略,自2013年開始持續推動「國家型抗生素管理計畫」,透過強化監測機制、有效感管措施及優化抗生素使用等多項策略,遏止抗藥性危機。未來也將持續與醫界、學研單位與政府機關協力合作,藉由共同攜手努力,防範抗藥性微生物產生及擴散,保障民眾健康。